第180章 无尽传奇(下)(2 / 2)
柳尘缘只觉得一股暖气从背后进入,他缓缓闭上眼睛,气力一松昏睡了过去。
松浦石一郎道:“妹妹,此时你要如何?”
花楚楚道:“现在我想把我的夫君带走。”松浦石一郎看着腾碧玉等人,道:“妹妹,你这样可好?”花楚楚道:“现在我什么都不想管了。”说着抱起了柳尘缘,往战船走去。
松浦石一郎知道那陆炳、戚继光、南风轻等人会前来要人,于是命令刀武团之人保护花楚楚。此事果然,戚继光等人见花楚楚如此,先是心下一呆,然后陡然而起,纷纷不约而同地往花楚楚追去。松浦石一郎让刀武团之人拦在花楚楚自后,对众人说道:“你们放心便是,我等不会加害柳尘缘,一来他是我的兄弟,而来我扶桑最敬重英雄,各位放心便是。”
腾碧玉,武梦如和田心三人见花楚楚如此,都跟着而去。松浦石一郎见三女跑来,他没有加以阻拦,而是让三女跟着花楚楚身后上了战船。
战船就要离岸,阳荷侍这才回过神来,她跑过去,对战船上的花楚楚道:“他这些年里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你可要好好待他。”花楚楚看着阳荷侍,点头答允。
松浦石一郎下令扬帆,这只战船驶离了海岸,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阳荷侍见徐正走来,泪水直直留下,继而哭倒在徐正的怀中。徐正道:“他没事就好,我看那女子对柳尘缘极为关爱,你也不必担心。”
阳荷侍道:“正哥哥,你说这孩子也太让人感伤神乱了,我们虽然养育了他,但我感觉他就如我们给其取的名字,似乎就是一段尘缘,突然而来,突然而去,也不知道其后能不能再见到。”
徐正道:“见与不见,都不必挂怀,只要他其后能够开心活着,我等就不必担心,随之而去吧,我们该高兴,在他远去之时,还能够见到他一面。”阳荷侍再看海面,船只已经不见,她登时感到心下空空如也。
此战后,跟随陆炳而来的南京锦衣卫战死过半,陆炳对其承诺皇上定不追究关于严嵩之事。其后跟随胡宗宪反至杭州,胡宗宪尽地主之谊,请陆炳和邱围之等五人吃饭。
席间胡宗宪问道:“陆大人,此战功劳是为如何?”陆炳一听立刻明白胡宗宪的意思。此战大功当属柳尘缘,然柳尘缘眼下不见踪影,这功劳自然由他人受下。
陆炳道:“胡大人对于此事怎么说呢?”胡宗宪道:“没有陆大人前来,戚继光也顶不住倭寇的猛攻。且陆大人受伤不轻,此战的功劳就归于陆大人吧。”陆炳摆手道:“并非我锦衣卫,其他门派如天穹派黑流门等,可是出了大力,我看此战功劳就归于戚继光吧。”柳尘缘想来戚继光与柳尘缘是结拜兄弟,此番定是柳尘缘所想。
胡宗宪道:“既然陆大人这么说,我就这么上报。”酒过三巡,陆炳突然说道:“胡大人,我对你有一事很是不解。”胡宗宪有些惊讶陆炳此言,道:“陆大人所说的是关于我前去宁德之事么?”陆炳点头道:“正是,我不解之处在于很多人两万大军,居然能够及时赶到福建,这若非早知,决计做不到。”
胡宗宪和徐渭互相看了看,徐渭道:“当时严嵩来至杭州,胡大人曾接待他,当时严嵩说起了倭寇之事,让胡大人有所警觉。”陆炳道:“警觉后其何?”
徐渭道:“严嵩走后,胡大人立刻派人一直暗中跟随其而去,后来戚继光与倭发起横屿之战,胡大人料想有大事发生,便立刻集合兵马前去支援。”
胡宗宪道:“可惜严嵩得以逍遥。”陆炳道:“原来你是早有准备,方才及时赶到。试问苍天饶过那个奸人,严嵩已经被柳尘缘杀死了。”
胡宗宪大赞道:“此人与倭寇勾结,死得好。”说完再道,“这柳尘缘真乃神人也。”陆炳道:“然他踪影不见,此事我便不提他了。”胡宗宪道:“此人与一倭寇女子而去,想来陆大人不知其中,也不好圆说。”陆炳道:“正是如此。”
三个月后,陆炳返回京城,先向嘉靖汇报了南京锦衣卫之事。其后汇报了福建宁德的战事,说严嵩与倭寇勾结,被戚继光诛杀。还亲自带回了胡宗宪所修捷表,嘉靖看罢捷表,传旨并下了赏赐,说将士们血战倭寇,以少敌多,将倭寇抵御于外,实乃扬我国威,从胡宗宪及其以下,各皆加官进爵。嘉靖自觉得与历史上那些英明贤君相比,也丝毫不落,自己北对蒙古部落,南对倭寇袭扰,皆可应对并取得胜利,这一功绩,恐怕连开国始祖朱元璋以及成祖朱棣也不如自己。想到此处,嘉靖更为得意。
同年年底,新任首辅徐阶查知胡宗宪与严嵩暗中有勾结之事,且有来往书信为证,徐阶不好定论。是陆炳病重,徐阶与陆炳说了此事,陆炳道:“若此事为真,当不可姑息。”
徐阶明了,暗示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就以贪污军饷、滥征赋税、党庇严嵩等十大罪名上疏弹劾胡宗宪。嘉靖得知此事大怒,下令将胡宗宪的一切职务罢免,并将其逮捕押解进京。
胡宗宪到京之后,陆炳相劝嘉靖不可诛杀胡宗宪,念其平灭倭寇有功,当贬官即可。
嘉靖念其胡宗宪抗倭的功劳,心里很快改变了主意,其降旨言道:“眼下胡宗宪是不是严嵩一党,已经无关紧要,让他回籍闲住就好了。”
次年,胡宗宪回归故里。
一月后,陆炳因伤势复发,不治而病逝。
两年后,胡宗宪再次因为严嵩之事而被牵连,胡宗宪再次被押赴至京。在狱中,胡宗宪写下万言的《辩诬疏》,为自己进行辩解。可是《辩诬疏》递交上去后,迟迟没有结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时嘉靖自认天下已经太平,自己的功劳远迈先祖,便再次迷上了炼丹,根本不上朝理政。
胡宗宪见此久久,以为脱罪无望,他再无法忍受,其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
戚继光得知此事,暗道胡宗宪若非与严嵩有些许来往,定不会如此,为奸之人,终究害己害人。直到隆庆六年,胡宗宪才为得到平反,朝廷追谥“襄懋”。
自从柳尘缘离隐于海上之后,阳荷侍回到丹阳,每日都在思念这柳尘缘,她每每想起柳尘缘小时候的种种,越想越是无比想念。徐正见阳荷侍深沉于柳尘缘的思念之中,便带着她游玩散心,希望其能够走出阴霾,不至于为此而过多伤痛。
这天两人来到少室山下,偶遇少林寺的地善大师,徐正两人与之在一茶摊饮茶,其间说起了柳尘缘之事,阳荷侍知道少林寺对柳尘缘的恩德,便跟地善说起了柳尘缘以及其他种种之事。
地善大师听了,感叹道:“当年就在少室山,我少林寺的地文和人德两位僧人因为碧海帮而死,想不到碧海帮却被倭寇所灭。世事难料,世事难料。”
阳荷侍道:“大师,我每日想念我的孩儿柳尘缘,此情每日俱增,不知道何时才能不如此痛苦。”地善大师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施主因为看不开,所以才如此。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施主现在可明白了。”阳荷侍苦笑道:“大师,阳荷侍不善佛法,对大师所说的实在是明白的不多。”
地善大师道:“当年我地文和人德两位僧人因为碧海帮而死,少林寺之人无不想要复仇,后来得知碧海帮与倭寇沆瀣一气,便联合东南各个寺庙,组成僧兵队伍,以对倭寇,伸张大义,但却未见碧海帮之人,众位僧人心下无不忿忿,我便跟他们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地文和人德今生如此,当为前世报,地文和人德今生修研佛法,来世定为好报,我们何必给其添乱。’其后少林寺那些想要报仇之人再无此心。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与地善大师分别之后,阳荷侍此心逐渐消弭,许久之后,终于放下了此事。
被柳尘缘救下性命的云珞在叔母的撮合下,嫁与外地的一富贵人家的男子。
多年以后,她与五岁的孩儿游于宁德,故地重游,难免思想旧事,她听闻当地人传说起关于柳尘缘的种种,一说其是戚继光同父异母的兄弟,又说其本就是倭寇,还有人说其是天神下凡,此番不过是相助戚继光抗倭,就如当年的岳飞是金鹏下凡相助南宋抗金一般。
云珞听了,心想这柳尘缘此后于此地将是一个传奇,因为其来去过于飘渺清然,其事将在后人的传说之中增添无尽。
后在海边了一小茶摊处遇到一老僧,此老僧说自己因为久考不第,家人依次病故,索性出家为僧。云珞道:“你倒也看得开,想得过。”
那老僧哈哈一笑,道:“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云珞时正和孩子一道举碗饮茶水,待饮毕,发现那老僧早已不见踪影。
云珞带着孩子返回,两人走在山路上,云珞再回首看着大海,只见阳光灿烂,碧波千里。
未了之事,随之未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