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在翰林院的日子(2 / 2)
从始至终,李问都没有发现陆知书对他的感情,一来是他把陆知书当成最好的朋友和知己 ,事实上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都是非常要好和知心的朋友;二来是陆知书是一个情感内向的人 ,他不善于去表达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所以两个人一个在感情上粗心、一个是情感内敛的人, 也难怪他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两人的关系都只止步于朋友。
这一份感情不知从何而起,也不知道会不会随缘而去。
随着马车的车轴轱辘而去,这一份感情被离去的青年埋藏于心中。
这一天送了陆知书走后,李问的情绪一直都很低落,这种低落的情绪持续了好些天才渐渐 的消失。以前在翰林院这里是和陆知书两个人同进同出,现在陆知书走了,他要习惯自己一个 人在这里。
李问继续在翰林院上班,每日按时到翰林院点卯,上午到藏书阁去看书,下午编修史书, 在翰林院的工作很清闲。他觉得这份工作还不错,可以有很多书看,听听老翰林们说闲话,一 天的时间过的也很快。
听说皇宫里的藏书楼更大,不知道日后有没有那个机会到宫中的藏书楼去看看。
他在翰林院的这一段时间里,大皇子和三皇子那里都相继的派了人来找过他,不过两边的 人李问都拒绝了,没有随来人去见他们的主子。
与他同一ftt进翰林院的进士们,已经有人站了队,选择了他们日后要为之卖命的主子,陆 续的调往六部或者是别的部门去了,就连章素回都调去了吏部当差。陆知书外调到了地方去, 所以一甲前三名的三个人里,到现在只有李问留在了翰林院这里没走。
相比于同科进士们的迫切要找一个靠山,李问反而是显得最不慌不忙的那一个了,他没有 接受任何一方抛出的橄榄枝,安心的留在翰林院这里读书编史。
读史使人明志,多读一点史书,不止是可以知道历史的更替和朝代的变迁,还可以从中总 结出前朝灭亡的缘故,从而去思考当朝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前李问对大成的了解只有从书本以及老师的口中得知一些情况,只是很肤浅的一层了解 。到如今进了翰林院当官,他才开始初步触摸到这个朝堂,李问开始发现他对大成的了解其实 并不如他想象中的那么了解。
其实对于许多事情,人往往看到的只是一个表层,若是他想要进入更深的了解,那他就要 为此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这上面,才能真正的去了解朝堂,以及去了解这个国家。越是去 学习,才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人知道自己无知,就越是要去学习,如此循环反复,从而 不断的去充实自己。
在翰林院一段时间后,李问与翰林院里的老翰林们渐渐的熟悉了起来,他喜欢和老翰林们 在一起,听他们说说话,讲讲人生道理。他那里存了不少的好酒,所以他三天两头就请这几位 老翰林喝酒,翰林院里的这些老翰林们没有一个是不喜欢喝酒的,所以李问用这些好酒迅速的 就收买了几位老翰林的心,得到了翰林院里的老翰林们的认同和接纳。
不过李问请老翰林们喝酒也没有别的心思,就是喜欢和这些老翰林们坐在一起,听他们磕 唠。这些老翰林们都是比他年长的长辈,学识比他丰富,见过的人、经历的事比他丰富,所以 他们对人生的见识是很值得他去学习和借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话并不是没有道理。
这一日李问又请几位老翰林们喝酒,那一日领他进来的曹老翰林就是其中的一个。李问是 后来才知道曹老翰林是某一年科考的榜眼,一甲第二名,在翰林院这里一待就是十几年,还是 一个正七品的小官。
翰林院里当的都是闲职,职位本身就不高,顶天了都是个五品小官。但是要能从翰林院出 去,进入内阁当大员,那就是一品大员了,看如今的詹大学士和董相不都是出自翰林院。但是 要进内阁当大员,还要看你个人是不是有那个本事了,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当的。
而有的人则是适合在翰林院里挂个闲职,安安分分的过一辈子。
“嗝……”曹老翰林打了一个酒嗝,摸了摸胡子,对李六元说道,“小六元啊,你可是咱 们大成的第一个六元之才,要一辈子都窝在这地方修书,就太浪费人才了。你要能找到好的靠 山,能调到别处去,就不要留在这翰林院了 0 ”
“哈哈,要一辈子能在这里修书,混个清闲其实也不错的,我倒是想一辈子在这地方修书 呢。”李问听出了曹老翰林对他的关心,若是他能一辈子在这里清闲度日才好,怕是有人不想 他在这里清闲过活。
所以要能在翰林院里过几天清闲的日子,他应该要格外珍惜。
老皇帝把他扔进来翰林院就忘记了他这么一个人,就不知道老皇帝要什么时候才想能起他 来,希望不是过了十年八年后吧。李问其实是在等皇帝,只不过至今他等来了太子殿下,等来 了大皇子三皇子他们几位,就是没等到几位皇子的老子想起他这个小六元来。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天下是皇帝的,他是皇帝的臣子,所以如果要
为之卖命,他应当是给皇帝打工,而不是旁的什么皇子相爷。
希望他这个六元在皇帝的心中能够留下一点印象吧,李问顿时觉得很心塞。
“阿问知道曹大人和几位大人关心小子,阿问的心中有数,曹大人不必担心小子。咱们喝 酒喝酒,阿问敬几位大人一杯。”李问给几位老翰林斟了一小杯酒,敬了大家一杯。
“你心中有数就好。”曹老翰林的孙子都比李六元大了,这个小子既然能考上状元,是他 们大成的第一个六元,必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所以既然如此,他也不必去担心什么了。
虽说是三五不时就请这些老翰林们喝酒,不过李问每次也不敢带太多酒给几位老翰林们喝 ,他每次只带一小壶过来,每人能分到一小杯就好,李问担心有人喝醉了会发酒疯,那就真的 是一发不可收拾了。
所以他每次只给带一点点酒来,每次喝完了几位老翰林都还惦记着他,拐个弯都喜欢跑他 面前来关心关心他,李问就知道对方是酒虫在肚子里叫了,因此第二天他就会带一点酒过来请 他们喝酒。
在后来想起在翰林院里的日子,李问是觉得在翰林院里的这一段时间,是他进入朝堂当官 的整段为官生涯里面,过的最开心和轻松的一段时光。
本书由连城读书独家发表,请勿转载!公众号搜索连城读书,赠会员,领福利:)看小说,就来! 速度飞快哦,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