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蓝星航天商业航天员培养计划(2 / 2)
就像马一龙的载人龙飞船,它一开始设计的是看起来非常炫酷的反推着陆,也就是不用传统的降落伞减速着陆,而是启动反推发动机进行减速着陆。
就像可回收火箭的返回那样。
(网图,载人龙飞船反推着陆早期测试照片)
不过这种方式炫酷归炫酷,nasa认为不够成熟,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安全冗余,所以让太空叉改成了降落伞模式。
木鸢号也一样,哪怕它拥有非常先进的自动程序,但也要保留基础的手动操作系统,并且载人飞行的时候必须有航天员在上边。
所以说哪怕木鸢号能搭载六个人,但卖票的时候却只卖五张,因为有一个座是“司机”的。
但是最后算出培养商业航天员只有一年时间,众人都看向路云。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归结到底还是因为木鸢号的研发速度太快了!
商业航天公司的很多考量跟航天国家队是不一样的,国家队能长时间培养航天员,但商业航天就非常在乎成本。
如果很早就开始培养航天员,要是木鸢号的进度不理想,那么大力培养的航天员就“闲置”了。
说难听点就是造成了资源浪费。
所以需要等到木鸢号的项目进展差不多了再开始培养商业航天员。
没想到路云真的说到做到,在没办法大规模使用“大技术整合理论”的情况下也能让太空穿梭机的项目进度这么快。
好在一年时间训练商业航天员差不多也足够了。
当然,这就要路云上场了。
一般的商业航天公司想聘请退役的航天员容易,一四年的时候国内首批航天员就有五人退役,但那五名航天员都是没去过太空的。
想要让去过太空的航天员帮他们训练商业航天员,甚至要租用航天员训练中心的设备,那就不是一时半会能搞定的了。
如果是路云出马,于星辰他们感觉最多一周就能搞定。
甚至要是一年后没有合适的航天员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话,说不定路云还能跟航天员中心商量租用现役航天员担任“司机”的事呢。
航天员中心那边是什么章程另说,但航天员本人肯定非常愿意。
毕竟航天员训练那么多年,就为了去太空。
尤其是第一批那五名没去过太空就退役的航天员,估计会成为他们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而像航天员中心的主任,“国内航天第一人”杨立伟,他只在太空待了21小时。
眼看着现在的航天员在太空一待就是几个月,他也非常羡慕。
记者采访他的时候他也说自己还在参加训练,如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执行任务。
但那基本不可能了,因为现在第二批航天员已经开始挑大梁了。
路云就知道还没公布信息的神舟十四号已经开始让第二批航天员当指令长了。
所以当路云发现众人都看向自己之后,就说道:“没问题,公司的商业航天员计划可以启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