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怎会缺少搬运工?(1 / 2)
\"这个我知道。
据dL咨询预测,这种机型每年需求大约在一到两万台左右。
具体情况还是要看后续的数据。”
“没错,与我估计差不多。
所以单靠这种产品,只能勉强维持运营,谈不上让明德发展起来。
要真正腾飞,还得转向数字控制机床研发。”
赵强自然要将明德引向数控机床方向,他知道未来几年中国制造业将会迅速扩张,急需各种机器设备,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正是核心基础。
如果错过这次机遇,小企业很快就会在市场洪流中碾压明德;更严重的是,传统机械厂一旦失去机床阵地,并且伴随着后续改革浪潮的冲击,或许没几年,明德这个名字就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即使有些人相信这样一个大型企业不太可能迅速消亡——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然而如果工厂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停工意味着沉重成本负担,即使是巨人也会难以为继。
更何况那个年代,企业的盈余都要全额上缴,缺乏必要的积累与自由度。
就像今年尽管盈利颇丰,随便挥霍十余万美元用于福利都会遭受指责一样。
一旦利润链条中断,获取进一步支持将会极其困难。
所以赵强才尽力让明德获得这一大笔钱款。
如今已无人能够阻止双方合作——数千万美元的成果足以使任何一个上司都不敢放过这样的机会。
至于之前的李主任?他的影响力根本没法与此相比。
“赵顾问说得对,有了这笔资本作底子,相信接下来的合作
“林老师,这不对呀,你们根本就没有我们厂的授权,你是怎么帮我们厂开设海外账户的?”林震也不再拐弯抹角了,他突然想到了这个关键的问题。
任何银行对于公司账户的管理都不可能这么随意。
林震实在不明白,这个刘大山是如何做到的。
“很简单啊,这家银行是我们的。
虽然它非常小,非常不起眼儿,虽然它只有一家门店,但即便是这样,它也是一家银行不是么?我让人在自己的银行里开个户头,还是很简单的事情的。”
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林震突然不想跟刘大山说话了,他只是随便问问是怎么操作的,对方却说银行是自己家的。
这打击有点太大了!
可不管银行是不是他们家的,国内企业随便在国外银行开户也是违反财务制度的。
假如每家企业都这么做,那国家的外汇管制就是一句空话。
“林老师,我不知道您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但这做法严重违反了企业的财务制度。
我们不能未经批准就擅自开设海外账户。
希望您能理解,并把这个账户取消,我会找有关部门说明情况的。”林震此时的声音已经提高了八度。
“林老师,你觉得我很闲吗?没事给你们海外开设账户玩儿?给你看看这个!”说着,刘大山就把一份文件扔给了林震。
林震拿起这份文件匆匆一瞥,就直愣愣地盯着刘大山的眼睛。
“你别这么看我,这份东西是赵远给我的,他说可以给你看看,不过想记录或带走是不可能的。
你只能看看,明白吗?”
“刘老师,你确定我能看这样的文件?”林震的声音已经开始发抖了。
他是被吓到了。
“当然,要不然我给你干吗?再说了,这又不是原件,是复印件你看不出来吗?”
“我知道这是复印件,如果是原件的话,我现在就已经打电话叫厂保卫科的人过来了。”
“嗯,你是该打电话。
这份东西不止你一个人看就够了,最好是把你们厂长和主管纪检的第一副厂长一起叫来,才更合适。”
“哦对对对。”林震放下文件,跑到刘大山的办公桌前,拿起电话就拨出了号码,在电话里用了几个十万火急的说法,惊得两位领导马上从其他事务中脱身赶了过来。
三人围坐到一起研究着这份文件。
文件之所以引起这么大重视,是因为它的出处太过特别。
读完整篇之后他们才知道,京二机成了某项试验的新标本。
这家工厂的规模、产业方向都非常符合上级新管理方案的需求。
上级想要看看按照新的模式进行企业管理并且引入外资和技术之后京二机能产生何种变革。
在这份文件里,上级领导明确批示:应该赋予企业一定程度的财务管理自由,包括具体自由度多大?利润如何分配?管理模式是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