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击队之歌(1 / 1)
这个团守卫的,这座大山的后面,是一座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县城。一,它是一个水陆交通的枢纽,约有五万人口;二,是一个年产三十余万担,粮食的大粮仓,只要风调雨顺,年年都能丰收。
过去老百姓收割的粮,基本上是吃不完的,半数出售给其他县,因此,百姓比较富裕。现在要供给前方将士,绝不能让鬼子抢去。
这个团从前线撤下来休整后,却一直得不到人员、武器、弹药、给养的正常补充。全靠县政府和百姓们,提供点粮食、蔬菜,山里打点野兽来维持防务、训练和生活,日子虽然过得十分艰苦,但士气却格外高昂。
这里的山,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延绵起伏数百公里,古树参天,洞穴无数,有不少洞穴是想通的,地形十分复杂、险要,易守难攻。山里只有少数猎人的遗迹,是没有任何路的。只要鬼子敢进入这座迷魂阵似的大山,他就必然成了瓮中捉鳖,国军就能稳操胜券。
为了节省弹药,团营边长们商议,在日寇进攻时,就往林子里撤。引诱鬼子进入森林,再充分利用林中有利地形,和鬼子周旋,并一个个地将鬼子消灭,夺取他们的武器弹药,武装自己来坚持抗日。
鬼子虽然多次前来进攻,但他从望远镜中,看见国军一进攻,就往林子里撤,也就一眼识破了,是要将他们引进林子,进入林中,就是进入陷井,而不上当。
因此,国军想引诱鬼子进山的作战计划,却一直得不到实现,相反,为了引诱鬼子进山,还在不断地消耗弹药。长久下去,弹药必然越来越少,令人十分焦虑。
一打就往树林里撤,国军将士们,虽然明白长官们的用意,但夺不到武器弹药,不能痛痛快快地消灭鬼子,也都窝了一肚子的火。特别是刚参军的青年流亡学生们,早就想跟鬼子,拼个你死我活,为死去的家人报仇。
那时国军的军官,在作战方面,是不会征求,或听取士兵们的意见的。学生兵们,只能常常唱起《游击队之歌》:“……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来表达自己的建议,提醒长官们,要打一个大伏击仗,才能从鬼子手里,夺取武器弹药,武装自己,变被动为主。
团长、营长、连长们听得出,学生兵歌声的“弦外之音”,也逐渐认识到,打起来就往林中撤,鬼子不上当,就应该另想个办法才对。
现在将士们,求战情绪日益高涨,应该主动寻找战机,打一场漂亮仗,既教训了鬼子,捡点武器弹药;又能大大地激励我军士气,锻炼新兵;还可向上峰、百姓有个光彩的交待,争取上峰的补给。
他们研究来研究去,发现前几次撤进森林后,鬼子也不追赶,都是沿着一条较陡的“山路”,缓慢下山回去的。山路的某处,有一片密林和巨大的岩石、岩洞,如在那里设伏,既有利于隐蔽,特别是鬼子炮击时,能躲进岩洞,又能居高临下攻击,向下撤走的鬼子。
而鬼子只能在极狭窄、陡峭的“山路”上,但没有多宽地地盘,能供鬼子兵分散、隐蔽,进行仰攻反击。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段,鬼子都暴露在下山的路上,挨打的机会多,隐蔽下来,还手的机会少,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
要在这里打伏击,最需要的是狙击手,他们一枪一个,既能节约子弹,又能尽快消灭鬼子。因此,应从各营挑选共约三十名神枪手,参加战斗。
高小英枪法极好,在团里是有点小名气的,也被派了来。她既是狙击手,又是救护队员,身兼两职。这是她第一次上战场,一看地形,既十分有利于隐蔽,又便于射击鬼子,连声说:“选了个好地方!选了个好地方!”
长官们为了锻炼新兵,就派了一个新兵较多的连队,去磨练磨练,这些新兵们也清楚,居高临下打鬼子,多数情况下,是鬼子打不着自己,而自己能打着鬼子,也希望尝尝打仗的滋味,都高高兴兴地去了。
万事俱备,就等鬼子来钻圈套了,常言道“好事多磨”。一连等了半个多月,一个鬼子的影子都没有。长官们最担心的,是否有内奸,走漏了消息,但仔细一想,又觉得这是多虑了,团里的将士,对祖国都是赤胆忠心的,也不可能偷偷跑数十公里,去给鬼子通风报信,只好坚持着再等时来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