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豆腐店(1 / 1)
只要在路上,就没有到不了的远方。
仲家的仲金恰来家里找我,约明天到他家刪猪子。闲谈之中他说:“潘先生,我提个建议啊!师娘在村里打烧饼不如做豆腐好,你想想吃烧饼在农村毕竟是“高消费”,有亲戚来了或者自家家庭隔三差五才吃上一顿。豆腐百叶就不一样了,群众桌上每天的主餐,是刚需。。知道啊!”
他说的不错,吃烧饼对于当时的社会消费和家庭收入来说还够不到天天做为桌上餐,而豆腐不一样,当时虽说比六七十年代日子要好的多,农村群众还是舍不得也不可能天天吃荤的,但是吃豆腐百页还是可以的,再说家中有黄豆的都不需要花钱买。对于孕妇豆腐的人来说六毛钱的黄豆能赚到一元钱,不到双倍的利润。而且豆腐渣营养高了,还能在家养猪,白捡养活一条大头猪过年杀着吃。
经过深思熟虑,感觉说的有道理。当时农村吃烧饼的确实不多,豆腐百叶是家常菜,有钱拿钱买,没得钱可以拿黄豆换。经过家里人商量一致同意,赶紧关了烧饼店做豆腐。
张照凤还真的胆大,只身去泰州买回来电动磨浆机,回头又在东台购买了百叶布、浆锅、大小勺子、豆腐箱子、浪浆筛等制作工具。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就请来老仲做师傅,别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老仲还真是做师傅的料子,说的头头是道。
他提出的几点建议和要求有头有眼的,头一条是店面要干净、店里东西要干干净净的人家来了看到要清爽,从而才能心旷神怡;其二是打浆不能打第二次,防止头渣过滤下去影响质量;第三是关键用石膏点卤最重要,标准不能多吃也不能少要正正好,十斤黄豆三两,少了豆腐嫩不成型,多了老不好吃。第四就是百页要铺浆均匀,压榨要干,所以说我们还要用家里大凳自己做个压榨机。
“成功了,成功了。”第一次自己做的豆腐躺在水里洁白水嫩的煞是好看,剥出来的百页随便抓起一张拧在手里,一会儿后松开还是恢复原状(表示炸的干,质量好)。
每天早上浆锅烧开后,端上两碗热腾腾的豆浆送到父母床头,妈妈爸爸是喝在嘴里甜在心里。
当时农村早上停电早还经常没电,所以说我们就在村河北老徐家,买了他家的石头磨子,他家以前做豆腐百叶的,因年老体弱,子女又在外面做生意所以就“金盆洗手”关门熄火。
停电的早上我们就点上罩灯,我拉磨来她喂豆,嘴里哼着调:“推啊。拉啊。磨啊磨,豆腐百叶都出来。。。
沉静的农村清晨是听不到什么声音的,狗叫都很少。人家在睡梦做着黄粱美梦,我们夫妻俩唱歌磨浆做豆腐,乐在其中。
特别到了过节过年,我们家豆腐店定了规定只要有人需要加工我们就不休息。大多数是人家来加工一作黄豆五块钱,我们全家总动员,人家加工的人早早的拿着水桶、盆子、篮子什么等我们做好了就一股脑的拿回家,包括豆腐渣。一般过年我们从二十四夜都忙到三十晚上,浑身上下做到腰酸背痛。人家初一大早拜年我们补觉,到了中午时分才懒懒的起床去长辈家拜年,祝福新年。